掃描下載 Gate App
qrCode
更多下載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聯邦儲備局對加密貨幣的戰爭:美國監管機構如何重現銀行的束縛控制

robot
摘要生成中

還記得 Operation Choke Point 嗎?那是奧巴馬時代司法部用金融審查來對付“風險”業務的一套把戲?現在它又回來了,這次的目標是比特幣和加密貨幣。

歷史重演:從2010年代到2023年

2010年代,美國監管機構透過一個叫“Operation Choke Point”的專案,直接向銀行施壓,要求它們與彈藥銷售、發薪日貸款,甚至成人服務等“風險”企業斷絕關係。表面理由是反詐騙,實際上是金融審查。

2023年,同樣的劇本重演——只不過這次的目標變成了加密貨幣。

三家銀行的連鎖反應

2023年3月短短幾天內發生的事很能說明問題:

  • Silvergate Bank(3月8日):自願清算。這家銀行從2013年開始服務加密客戶,結果因為FTX崩潰和監管壓力,被迫關門。
  • Silicon Valley Bank(3月10日):被加州政府接管,成為美國歷史第二大銀行倒閉事件。它的問題不是因為加密——是利率風險——但它的加密客戶都在狂提款。
  • Signature Bank(3月12日):被紐約州關閉。這家銀行約30%的存款來自加密行業,最後在監管施壓下被直接關門。美聯儲拒絕接收其加密相關的存款。

關鍵細節:Signature Bank倒閉的原因不是破產。前眾議院議長、Signature董事會成員巴尼·弗蘭克直言不諱:“我認為監管機構想發出一個非常強硬的反加密信號”。《華爾街日報》證實了這個觀點——美聯儲特意排除了Signature的加密業務存款,這不是監管,這是政治。

Biden政府的官方圍堵

2023年初,拜登政府集中發起一系列政策轟炸:

1月3日:美聯儲、FDIC、貨幣監管局聯合發聲,警告銀行要遠離加密資產的“風險”。

1月27日:白宮發布《加密貨幣風險緩解路線圖》,明確表示加密貨幣是“金融穩定威脅”,不支持養老基金進入這個市場。

2月7日:美聯儲宣布禁止州成員銀行持有任何數量的加密資產。

5月2日:拜登提議對比特幣礦工徵收30%的電力稅,名義上是“環保”。

這些不是孤立事件——這是一場協調一致的圍堵。

為什麼Bitcoin應該在乎?

許多比特幣持有者認為:Bitcoin是去中心化的,不需要銀行。那監管壓力為何重要?

答案:合規成本

如果合法的比特幣相關企業都被趕出美國金融系統,會發生什麼?

  1. 創新停滯:像Custodia Bank這樣試圖在傳統金融和比特幣之間架橋的創新者,因為無法獲得美聯儲帳戶而被卡死。Custodia甚至起訴了美聯儲。

  2. 合規者被迫離開:試圖守規則的團隊被排擠,離岸替代品(比如當年的FTX)反而獲利。FTX就是這樣堂而皇之地從加勒比海騙走數十億美元——因為它不受美國監管。

  3. Bitcoin被當“炮灰”:監管機構把Bitcoin和其他加密貨幣混為一談。Bitcoin是公認的大宗商品,本來應該有更寬鬆的規則,但它被掃進了“加密貨幣”這個大框。

這比表面上的問題更深

Riot Platforms首席政策官Brian Morgenstern指出了關鍵矛盾:

“白宮提議對比特幣礦工徵收電力稅——這是直接承認他們想控制一項合法活動。如果沒有對現狀的深刻偏見和對去中心化的恐懼,這根本說不通。”

參議員Bill Hagerty更直言:監管機構假設所有加密貨幣企業都從事非法活動,對這個行業的潛力視而不見。

僵局怎麼破?

Custodia創始人Caitlin Long給出了長期出路:

要麼監管機構主動建造合規橋梁,讓合法企業能和傳統金融系統互動;要麼金融業自己會繞過它們,就像網路繞過傳統媒體一樣。最後吃虧的還是監管機構的威權。

她的建議很實際:比特幣支持者需要主動和政客溝通,幫助他們理解Bitcoin和“crypto”的區別,說明白Bitcoin的普惠金融價值。

最後

Operation Choke Point 2.0確實存在。它的威力不在於能殺死Bitcoin,而在於能延緩它被主流採用的速度。但正如Long所說:“網路原生貨幣已經存在。它不會被‘取消’。”只要政策繼續堵死國內合規通道,國際和去中心化替代品就會越來越強——這恰恰是監管機構想避免的。

BTC-0.41%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