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G vs 區塊鏈:為什麼有人說它是未來的支付革命?

robot
摘要生成中

如果你覺得比特幣轉帳太慢、以太坊gas費太貴,那你可能聽過一個詞:DAG(有向無環圖)。這東西到底是啥,又憑什麼揚言要幹掉區塊鏈?

區塊鏈的痛點你都知道

想像一下:你在火車站買票,每列火車(區塊)只能裝固定數量的乘客(交易)。高峰期人爆多,你可能要等好幾班車才能上去。从提交交易到確認完成,少則幾秒,多則幾小時。這就是區塊鏈的"等待地獄"。

但安全性呢?正因為出塊慢、挖礦貴,礦工才有動力老老實實幹活,這保證了網路安全。這是一個經典的"魚和熊掌"局面。

有沒有辦法兩全其美?DAG說:有。

DAG的核心邏輯:沒有區塊,只有交易鏈

簡單粗暴地說:DAG就是把區塊鏈的"串聯"改成"並聯"

  • 區塊鏈:交易A → 交易B → 交易C(排隊依次打包成塊)
  • DAG:交易A、B、C、D···同時進行,彼此交叉引用(就像一個網狀的蜘蛛網)

具體怎麼做的?

當你發一筆新交易時,你需要確認之前的某些交易。系統會自動選擇"權重最高"的交易鏈路(權重 = 被確認的次數)來追溯歷史。這樣既能防止重複花費,又能讓所有交易並行處理。

打個比方:不是所有人都排隊進一個門(區塊),而是大家可以從不同的路進去,只要最終都能證明自己沒作弊就行。

DAG的三大殺手鐧

1. 快到飛起

沒有出塊時間限制,理論上可以無限擴展吞吐量。有專案號稱可以支持每秒數百萬筆交易。對比比特幣的7筆/秒,這簡直是"光速"。

2. 挖礦?不用

DAG用的不是PoW共識,所以零碳排放。每個參與者只需要做一點點輕量級計算來驗證交易,這對普通設備友好得多。

3. 交易費=0(或接近0)

既然沒有礦工需要獎勵,交易費可以幾乎為零。這對物聯網(IoT)和微支付場景簡直是救星——想像一下,每個傳感器都在互相通信,但不用擔心手續費。

但這技術也有坑

問題1:中心化風險

目前已有的DAG專案(比如IOTA的Tangle)都保留了某種程度的中心化元素——比如某個"協調器"來防止攻擊。這有點像"為了安全而妥協",長期看不可持續。

問題2:沒經過時間考驗

DAG專案存在時間還不長,沒有在大規模真實場景中被驗證過。你很難預測如果用戶數暴增,這套機制是否還能穩定運作。

問題3:最終性問題

和區塊鏈一樣,DAG也沒有絕對的"確認終局"。理論上一筆交易可能被回滾(雖然幾率極低)。

結論:前景看好,但別過度吹捧

DAG不是區塊鏈的終結者,而是一條可能的替代路線。在高頻交易、物聯網、微支付這些特定場景裡,它確實有優勢。

但在完全去中心化、大規模實測驗證這兩個問題解決之前,說它要革命還太早。現在就all-in DAG幣種?風險提示:這是一個還在成長中的技術實驗。

BTC2.39%
ETH5.25%
IOTA3.5%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 熱門 Gate Fun查看更多
  • 市值:$4134.48持有人數:1
    0.00%
  • 市值:$4164.39持有人數:2
    0.02%
  • 市值:$4055.17持有人數:1
    0.00%
  • 市值:$4013.79持有人數:1
    0.00%
  • 市值:$3972.41持有人數:1
    0.0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