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廣場「創作者認證激勵計劃」開啓:入駐廣場,瓜分每月 $10,000 創作獎勵!
無論你是廣場內容達人,還是來自其他平台的優質創作者,只要積極創作,就有機會贏取豪華代幣獎池、Gate 精美週邊、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豐厚獎勵!
參與資格:
滿足以下任一條件即可報名👇
1️⃣ 其他平台已認證創作者
2️⃣ 單一平台粉絲 ≥ 1000(不可多平台疊加)
3️⃣ Gate 廣場內符合粉絲與互動條件的認證創作者
立即填寫表單報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豐厚創作獎勵等你拿:
🎁 獎勵一:新入駐創作者專屬 $5,000 獎池
成功入駐即可獲認證徽章。
首月發首帖(≥ 50 字或圖文帖)即可得 $50 倉位體驗券(限前100名)。
🎁 獎勵二:專屬創作者月度獎池 $1,500 USDT
每月發 ≥ 30 篇原創優質內容,根據發帖量、活躍天數、互動量、內容質量綜合評分瓜分獎勵。
🎁 獎勵三:連續活躍創作福利
連續 3 個月活躍(每月 ≥ 30 篇內容)可獲 Gate 精美週邊禮包!
🎁 獎勵四:專屬推廣名額
認證創作者每月可優先獲得 1 次官方項目合作推廣機會。
🎁 獎勵五:Gate 廣場四千萬級流量曝光
【推薦關注】資源位、“優質認證創作者榜”展示、每週精選內容推薦及額外精選帖激勵,多重曝光助你輕
AI 又學會一項我不需要的功能,拜託別再假裝你懂我了
科技巨頭狂推生成式 AI,但當用戶的興奮正轉為疲勞,市場或將迎來功能大清洗。 (前情提要:V神發長文:GKR密碼協議可快速證明以太坊,zk-ML正在加速AI LLM ) (背景補充:比特幣礦商「估值邏輯轉變」:為 AI 供電收益遠大於挖比特幣) 從元宇宙到 Web3,再到生成式 AI,矽谷一次又一次掀起風口。但近期你有沒有感覺,當 AI 功能如洪水般湧入日常,熱度背後卻浮現一股「AI 疲勞」?許多消費者開始漸漸對這些新功能感到負擔,甚至質疑真正價值。 AI 功能愈推愈多,用戶卻喊「吃不消」 過去一年,手機、信件、簡報到搜尋引擎,幾乎每次更新都標榜生成式 AI。三星手機的即時翻譯、Google Bard 在 Gmail 的寫信建議,表面看似便利,但大量使用者反映情境適用率不高,操作還增加學習曲線。 一篇專門討論 AI 功能 「硬塞」 給用戶的文章形容,功能奔流如同被強行餵食,久而久之不但沒有提升體驗,反而讓界面更複雜、流程更冗長。 資本市場 FOMO,推動巨頭進入 AI 軍備狀態 企業為何急著把 AI 加滿?背後是深層商業動機:投資人對 AI 概念的追捧推高市值,管理層擔心落後就被貼上保守標籤。只要一家公司公布新進展,其他對手便立刻跟進,形成「你有我也要有」的螺旋。 更關鍵的是,AI 被視為訂閱制收入新引擎。市場傳出三星評估讓部分 AI 服務採付費模式,顯示功能不僅是技術展示,也關係營收前景。當金流與股價綁在一起,功能數量很容易凌駕真正需求。 真正的創新,應回到痛點而非炫技 一項優秀的 AI 功能,核心在於無形提升效率,而不是要求用戶天天輸入提示詞才能工作。當前大量「萬能」工具錯位於用戶實際場景,導致「會用的人嫌麻煩,不會用的人看不懂」。 產業觀察家指出,下一步價值應聚焦垂直領域,例如財務分析、製造排程或醫療診斷等高專業場景。與其把 AI 疊在介面上,不如深耕少數關鍵流程,讓演算法默默運行,使用者感受只剩更快、更準、更簡單。 熱潮終將冷卻,真正有用的 AI 才能留下 回顧歷史科技的興衰,當新鮮感消退,市場會淘汰華而不實的附加功能。生成式 AI 也難逃此關卡。 當消費者開始細算付費價值,企業若只靠行銷話術與功能疊加,很快便被邊緣化。相反,能解決深層問題、減少操作成本的應用,才可能在下一輪洗牌後成為標準配備。面對即將到來的理性期,品牌需要降低「追趕心態」,把研發預算放回體驗設計與長期服務,而不是追逐短期話題。 生成式 AI 的潛力無庸置疑,但真正的路徑在於以人為本。當巨頭軍備競賽激化用戶疲勞,也提醒產業回到初衷:科技應該隱形地賦能生活,而非將複雜度轉嫁給使用者。下一波贏家,將是那些懂得克制、用對場景、讓 AI 成為背景能力的公司。 相關報導 億萬富豪Kevin O’Leary喊「AI浪潮下步是web3」:LLM無法創造星巴克但區塊鏈可以 Citadel 創辦人 Ken Griffin 喊「生成式AI沒用」:無法發掘Alpha,華爾街仍須用手打敗大盤 華爾街日報警告: 美國從體育到 AI「賭癮泡沫化」,川普是推波助瀾元兇〈AI 又學會一項我不需要的功能,拜託別再假裝你懂我了〉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動區BlockTempo《動區動趨-最具影響力的區塊鏈新聞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