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廣場活動:#发帖赢代币TRUST 💥
在 Gate 廣場發布與 TRUST 或 CandyDrop 活動相關的原創內容,即有機會瓜分 13,333 枚 TRUST 獎勵!
📅 活動時間:2025年11月6日 – 11月16日 24:00(UTC+8)
📌 相關詳情:
CandyDrop 👉 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7990
📌 參與方式:
1️⃣ 在 Gate 廣場發布原創內容,主題需與 TRUST 或 CandyDrop 活動相關;
2️⃣ 內容不少於 80 字;
3️⃣ 貼文添加話題: #发帖赢代币TRUST
4️⃣ 附上任意 CandyDrop 活動參與截圖。
🏆 獎勵設定(總獎池:13,333 TRUST)
🥇 一等獎(1名):3,833 TRUST / 人
🥈 二等獎(3名):1,500 TRUST / 人
🥉 三等獎(10名):500 TRUST / 人
📄 注意事項:
內容必須原創,禁止抄襲或灌水;
得獎者需完成 Gate 廣場身份認證;
活動最終解釋權歸 Gate 所有。
加密圈的「蘋果式回購」:Hyperliquid和Pump.fun爲何瘋狂買回自家代幣?
2017年那會兒,蘋果幹了件大事——砸50億美元蓋了個「飛船總部」。一年後?直接甩出1000億美元回購自家股票。你沒看錯,回購的錢是蓋樓的20倍。
這招兒傳遞的信號很明確:iPhone固然重要,但蘋果還有另一款「產品」——它的股票本身。
那是當時全球最大規模的回購計劃。接下來十年,蘋果在這事兒上燒了超過7250億美元。到2024年5月,再次刷新紀錄:1100億美元回購。
蘋果不光會做硬件,玩股票稀缺性也是一把好手。
加密圈也開始玩這套了
現在加密貨幣行業也學會了這招,而且玩得更兇。
永續合約交易所Hyperliquid和Meme幣發射臺Pump.fun——這倆行業印鈔機,正把幾乎每一分手續費都砸回自家代幣上。
Hyperliquid在2025年8月創下單月1.06億美元手續費收入,超過90%拿去市場上回購HYPE。Pump.fun更狠:2025年9月某天單日收入338萬美元,100%回購PUMP代幣。而且這事兒已經持續倆多月了。
這操作讓加密代幣開始有點「股東權益」的味道了——在這個圈子裏可不常見,畢竟大部分項目巴不得把代幣全賣給散戶。
爲什麼要這麼幹?
邏輯很簡單:復制華爾街那些「分紅貴族」的成功路徑。蘋果、寶潔、可口可樂這些公司,長期通過現金分紅或股票回購回報股東。
蘋果2024年回購了1040億美元,大約是當時市值的3%-4%。而Hyperliquid通過回購減少的流通量比例高達9%。
即便放在傳統股市,這數字也夠嚇人的。在加密圈?更是前所未聞。
Hyperliquid到底在幹嘛?
它的定位挺清楚:做一個去中心化的永續合約交易所,但體驗要像幣安那樣流暢,同時完全跑在鏈上。
零Gas費、高槓杆、專門爲永續合約設計的Layer1。到2025年中期,月交易量已經突破4000億美元,佔據DeFi永續合約市場約70%份額。
真正讓它出圈的,是錢怎麼花的。
平台每天把超過90%的手續費收入劃到「援助基金」,這筆錢直接在公開市場買HYPE代幣。
截至目前,這個基金已經囤了超過3161萬枚HYPE,價值約14億美元——比2025年1月的300萬枚翻了10倍。
這輪回購狂潮減少了約9%的HYPE流通供應,推動代幣價格在2025年9月中旬衝到60美元峯值。
Pump.fun也類似:通過回購已經減少了約7.5%的PUMP流通量。
Pump.fun憑什麼賺這麼多?
這平台把「Meme幣熱潮」變成了可持續的生意:極低手續費,任何人都能發幣、搭建「綁定曲線」,讓市場自己炒熱度。
最初只是個「玩笑工具」,現在成了投機資產的生產工廠。
但問題也很明顯。
Pump.fun的收入有明顯週期性——完全看Meme幣發行熱度。2025年7月收入跌到1711萬美元,是2024年4月以來最低,回購規模也跟着縮水;到8月又回升到4105萬美元以上。
「可持續性」始終是個大問號。當「Meme季」降溫(以前發生過,以後也會發生),代幣回購也會跟着萎縮。更麻煩的是,平台正面臨55億美元訴訟,被指控「類似非法賭博」。
這套玩法能持續多久?
目前支撐這倆平台的核心,是它們願意把收益回饋社區。
蘋果某些年份通過回購和分紅,把近90%利潤返還股東,但這些都是階段性的「批量公告」;而Hyperliquid和Pump.fun是每天持續把幾乎100%收入回饋給代幣持有者——這種模式是持續性的。
當然,本質區別依然存在:現金分紅是到手的真金白銀,雖然要交稅但穩定;而回購最多只是「價格支撐工具」——一旦收入下滑,或者代幣解鎖量遠超回購量,回購效果就會失效。
Hyperliquid馬上要面臨「解鎖衝擊」,Pump.fun則要應對「Meme幣熱度轉移」風險。
相比強生公司「63年持續提高股息」的紀錄,或者蘋果長期穩定的回購策略,這兩家加密平台的操作更像在走鋼絲。
但或許,這在加密行業已經算不錯了。
蘋果的啓示
蘋果早在加密貨幣出現前就明白:它賣的不只是iPhone,更是自家股票。2012年以來,蘋果累計回購支出近1萬億美元(超過大多數國家GDP),股票流通量減少了40%以上。
現在市值還能維持在3.8萬億美元以上,部分原因就是它把股票當成「需要營銷、打磨、並維持稀缺性的產品」。
蘋果不需要通過增發股票融資——資產負債表現金充裕,所以股票本身成了「產品」,股東成了「客戶」。
這套邏輯正在滲透到加密貨幣領域。
Hyperliquid和Pump.fun的聰明之處在於:它們沒把業務產生的現金拿去再投資或囤着,而是轉化爲「推高自家代幣需求的購買力」。
這也改變了投資者對加密資產的認知。iPhone銷量固然重要,但看好蘋果的人都知道,這股票還有另一個引擎:稀缺性。
現在,對於HYPE和PUMP代幣,交易者也開始形成類似認知——他們眼中的這些資產,背後有個明確承諾:每一筆基於該代幣的消費或交易,都有超過95%概率轉化爲「市場回購與銷毀」。
風險在哪裏?
但蘋果的案例也揭示了另一面:回購力度,永遠取決於現金流強度。
收入下滑會怎樣?當iPhone和MacBook銷量放緩時,蘋果強大的資產負債表能讓它通過發債繼續回購;而Hyperliquid和Pump.fun沒這樣的緩衝墊——一旦交易量萎縮,回購也會停滯。
更重要的是,蘋果可以轉向分紅、服務業務或新產品應對危機,這些加密協議目前沒有「備用方案」。
對加密貨幣來說,還有「代幣稀釋」風險。
蘋果不用擔心「2億股新股票一夜流入市場」,但Hyperliquid要面對:從2025年11月開始,價值近120億美元的HYPE代幣將向內部人員解鎖,規模遠超日常回購量。
蘋果能自主控制股票流通量,而加密協議卻要受制於多年前就「白紙黑字寫死」的代幣解鎖時間表。
最後說兩句
即便如此,投資者仍然看到了價值,渴望參與其中。
蘋果的策略很明顯,尤其對那些熟悉它幾十年發展歷程的人——蘋果通過把股票轉化爲「金融產品」,培養了股東忠誠度。
現在,Hyperliquid和Pump.fun正在加密領域復制這條路,只是節奏更快、聲勢更盛,風險也更高。
這套玩法能走多遠?目前還沒定論。但顯而易見的是,它首次讓加密代幣擺脫了「賭場籌碼」標籤,更接近「能爲持有者創造回報的公司股票」——回報速度甚至可能讓蘋果都感到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