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區塊鏈這攤子事兒,總覺得似曾相識——跟2000年互聯網泡沫那會兒一個德行。



今兒冒出個"AI+鏈",明兒又蹦出個"元宇宙公鏈"。點進去一看?好家夥,連基本功能都跑不通。

價格更是離譜。有的代幣被喊單炒到上百億市值,實際用的人十個手指頭都數得過來。你說你跨鏈牛逼,他說他智能合約厲害,標準?不存在的。

至於交付時間表——項目方拍胸脯說三個月上線,結果半年過去了,代碼倉庫連個影子都沒有。

身邊玩幣的朋友,要麼焦慮得不敢下手,要麼幹脆躺平等所謂的"正確答案"出現。

我在這行待了八年,該爆的倉爆過,該被割的韭菜也割過。現在明白一個道理:2000年那批互聯網公司,也沒人等出什麼標準答案。最後活下來的,都是自己摸索出安全邊界的。

這裏分享四個實打實的避坑方法,不用指望別人,自己就能用:

**第一招:盯GitHub,別聽PPT**

直接打開項目的GitHub倉庫,看最近三個月代碼提交記錄。每週都在更新的?說明團隊在實打實幹活。半個多月沒動靜的?大概率是空氣項目,趁早閃人。

**第二招:看鏈上真實數據,別被市值唬住**

市值這東西,虛得很。用Nansen這類工具查"日活躍用戶"——一個幣號稱市值十億美金,結果每天真正用它轉帳交易的就幾百號人?那妥妥是被炒起來的泡沫,千萬別碰。

2000年那批互聯網公司也是這毛病,嘴上說百萬用戶,實際沒幾個願意掏錢的,最後全崩了。

**第三招:沒標準就跟大隊走,別碰野路子**

行業標準不統一?沒關係。盯着大家都認的技術路線走就行——比如以太坊的Layer2方案(ZK-Rollups、Optimism這些),或者那些受監管認可的領域(像美國銀行能做加密資產托管的那種)。

**第四招:查過往承諾兌現率**

項目方畫大餅說"明年上新功能"?先別激動。翻翻它之前承諾的東西做到沒——比如說好要上線DeFi模塊,去區塊瀏覽器查,真有用戶在用嗎?光打嘴炮不幹實事的,直接拉黑名單。

其實想想,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了之後,谷歌、亞馬遜才真正起飛。

現在加密貨幣圈的亂象,本質上是在篩選真正有價值的機會。等哪天行業規範塵埃落定了,普通人的入場窗口早就關上了。

不用等什麼標準答案。練好辨僞能力:沒代碼的不碰,用戶少的不碰,沒實際落地的不碰。用閒錢慢慢觀察。

泡沫遲早會過去。最後能賺到錢的,都是那些會避坑的人。穩,比什麼都重要。
ETH5.86%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4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潮水退了就知道vip
· 11-04 20:50
割過的韭菜長經驗了 來個實在點的
查看原文回復0
MEV Huntervip
· 11-04 20:39
跟着老韭菜躺平等牛市吧
回復0
GasFeeCriervip
· 11-04 20:27
就這點行情還好意思叫牛市
查看原文回復0
governance_ghostvip
· 11-04 20:27
看原始碼如看人性
查看原文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