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家挖礦還能賺錢嗎?這份成本清單告訴你真相

robot
摘要生成中

比特幣早就不是家庭挖礦的菜了。但如果你想靠顯卡悶聲發大財,確實還有機會。

爲什麼BTC已死,山寨幣還活?

BTC挖礦已經被ASIC礦機完全壟斷,個人電腦根本沒活路。但一些設計巧妙的山寨幣選擇了抗ASIC路線——用算法限制專業礦機的優勢,給家庭礦工留了口飯喫。

目前最容易上手的幾個幣

Dogecoin(DOGE) | 市值21.8B | 日均交易量2.5B+

  • 馬斯克背書的老兵,新幣每年不斷產出(和BTC定量不同)
  • CPU挖都行,顯卡更快(推薦AMD/Nvidia)
  • 建議加入礦池,單幹產出慢

Monero(XMR) | 市值2.5B | 日均交易量40M-100M

  • 隱私幣,網路對ASIC天然免疫
  • 家用電腦直接上,下載錢包+MultiMiner軟件就行
  • 適合CPU挖礦的玩家

Ethereum Classic(ETC) | 市值4.35B | 日均交易量300M

  • ETH轉權益證明後,挖礦算力流向ETC
  • 顯卡GPU挖效率最高
  • 市值穩定,拋售容易

其他選項:Zcash(ZEC)、Ravencoin(RVN)、Bitcoin Gold(BTG)、Beam、Grin等都可以,但市值和流動性都不如前三個。

顯卡成本 vs 收益的殘酷真相

硬件投入

  • 入門級顯卡:600-800美元(AMD RX5700XT、Nvidia RTX3060)
  • 專業礦卡:1500-2000美元(RTX3080/3090)
  • 加上電源、主板、CPU等,一套系統4000美元起

算力與收益關係: Hashrate(算力)越高 = 挖礦速度越快 = 電力消耗越多。以Ethereum爲例,一套8張AMD RX5700XT顯卡的系統:

  • 牛市:日賺$20(電費$4),月賺$480
  • 熊市:月賺$500(電費抵消大部分收益)

電費是最大殺手

  • 美國平均電價:$0.1611/kWh(但差異巨大)
    • 最便宜:愛達荷州$0.0799/kWh
    • 最貴:夏威夷$0.4318/kWh
  • 全球最低:緬甸(但國情復雜)

一套1000瓦的系統,美國月電費約$120-$310(取決於州),在全球任何地方都是不小的開銷。

ROI計算器:WhatToMine怎麼用

該網站能實時對標各幣種收益,關鍵輸入參數:

  1. 你的顯卡型號(自動帶入hashrate)
  2. 當地電價
  3. 目標幣種價格

輸出結果 = 日/月/年收益(已扣電費)。這是唯一靠譜的預估方式,網上的"日賺xxx"都是忽悠。

實戰案例:專業礦工的真實數據

某GPU礦場主運維13套系統(每套8張顯卡)的經驗:

配置

  • 主板:Z390芯片組(支持8GPU)
  • CPU:不需要強勁(Celeron就行,算力全靠GPU)
  • 系統:Windows 10(8GPU上限,超過需要Linux)
  • 散熱:開放式框架+120mm風扇

收益對比

8張AMD RX5700XT vs 8張AMD RX5700XT(30%算力升級)

  • 電費:$4/天不變
  • 牛市日收:$20 vs $26(月差$1800)
  • 熊市月收:$500(電費就喫掉一半)

關鍵洞察

  1. 牛熊市決定一切——$17000/月 vs $500/月,落差36倍
  2. 電費根本不是問題(相對收益而言),散熱和電力基建才是瓶頸
  3. 13套1000W系統 = 13KW負載,不是所有家庭線路能承載

你應該挖礦嗎?

適合

  • 電費<$0.10/kWh(或工業用電)
  • 有舊顯卡或能接受回本期18-24個月
  • 相信下一波牛市會來
  • 能解決散熱/噪音問題(顯卡狂轉,噪音嚇人)

別碰

  • 電費>$0.15/kWh
  • 妄想"雲挖礦"——市面所有雲挖礦都是騙局
  • 只想快速翻倍——這是長期博弈
  • 家裏還有人睡覺(噪音和熱量難以忍受)

底線建議

現階段(2024)家庭挖礦邏輯

  • 不是爲了日賺收入,而是低成本積累幣種
  • 在熊市繼續挖,攤低成本
  • 牛市爆發時變成一筆可觀回報
  • 長期主義者的被動收入機制

如果沒有廉價電力或高端顯卡庫存,直接定投法幣換幣可能更劃算。

BTC1.5%
DOGE4.35%
ETC0.16%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