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下載 Gate App
qrCode
更多下載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大賣空》原型沉寂 2 年再預言泡沫,AI 恐重演次貸風暴?

電影《大賣空》原型人物 Michael Burry 睽違兩年再度於社群拋出警訊,似乎指向估值已逾 5 兆美元的 AI 產業。他在 X 平台貼出電影劇照並寫下:「有時我們看見泡沫;有時我們能做些什麼;有時,唯一能贏的方式,就是不參與。」

Cassandra 預言家歸來:「不參與」的智慧

《大賣空》原型警告AI泡沫

(來源:X)

Michael Burry 睽違兩年再度於社群拋出警訊,他在 X 平台貼出電影《大賣空》劇照並寫下:「有時我們看見泡沫;有時我們能做些什麼;有時,唯一能贏的方式,就是不參與。」這番話既是對當前市場的警告,也是對自身投資哲學的重申。

同時他還把 X 帳號名稱改成「Cassandra Unchained」,暗示自己像希臘神話裡的遺世預言家。在神話中,Cassandra 被賦予預言未來的能力,但她的警告永遠不被相信,最終特洛伊城在她的預言中毀滅。Burry 選擇這個名字並非偶然,他在 2008 年次貸危機前的警告同樣被市場嘲笑,直到危機爆發才證明他的遠見。

「不參與」的策略看似消極,實則蘊含深刻的風險管理智慧。在投資領域,知道何時不參與往往比知道何時進場更重要。當市場估值脫離基本面、當狂熱取代理性、當循環融資取代真實需求時,最佳策略可能就是保持現金、等待修正。這種反向思維正是 Burry 在 2008 年透過放空次貸獲利數十億美元的核心邏輯。

AI 泡沫警訊:5 兆美元估值的結構性疑慮

雖然 Burry 沒有講的非常明白,但社群普遍推測,他是在暗示目前人工智慧(AI)可能催生的產業泡沫。近月來多家報告指出,自從 ChatGPT 上市以來,AI 相關股票佔了 S&P 500 回報、盈利成長、資本支出的大比例。據 J.P. Morgan Asset Management 的 Michael Cembalest 指出,AI 相關股票佔 S&P500 回報約 75%、盈利成長約 80%、資本支出成長約 90%。

這種極端集中的數據令人擔憂。當單一主題主導整個市場回報時,往往標誌著泡沫的形成。Bank of England 提醒:AI 驅動的科技公司市值與盈利增速、技術突破之間出現「脫鉤」風險。這種脫鉤意味著股價上漲不再反映企業的實際盈利能力,而是基於對未來的過度樂觀預期。

另有研究指出:很多公司雖然大量投入 AI 基礎建設(例如資料中心、GPU 伺服器等),但尚未明顯看到對應的效益爆發。譬如一篇文章指出:AI 支出在 2025 年上半年已成為 GDP 增長的一大來源,但這是否代表投資回報率高,或只是炫耀式支出仍待驗證。這種「投入先行、回報未至」的模式與 2000 年網路泡沫時期的資本支出狂潮極為相似。

AI 泡沫的三大警訊

估值集中:S&P500 回報的 75% 來自 AI 相關股票,單一主題主導市場

支出脫鉤:巨額資本支出尚未轉化為對應的盈利增長

循環融資:NVIDIA 投資 OpenAI,OpenAI 再向 NVIDIA 購買 GPU,資金流向自我循環

比特幣泡沫對比:投機狂熱的共同基因

當討論泡沫時,比特幣是不可迴避的案例。Burry 過去曾多次警告比特幣泡沫,他在 2021 年比特幣接近歷史高點時公開質疑其內在價值。雖然比特幣隨後在 2022 年經歷了劇烈回調,但 2025 年在川普政府的親加密政策推動下,比特幣再次突破 10 萬美元關口,市場狂熱情緒捲土重來。

比特幣與 AI 的泡沫特徵存在驚人相似:都基於對未來技術革命的信仰,都吸引了大量散戶和機構資金湧入,都出現了與基本面脫節的估值飆升。然而,兩者也有本質差異:AI 公司至少產生實際收入和盈利,而比特幣的價值完全依賴於後來者願意支付的價格。

從歷史來看,技術革命確實會創造巨大價值,但投資者往往在早期階段過度高估短期影響,並低估長期影響。1990 年代末的網路泡沫證明了這一點:Amazon 和 Google 最終成為市值兆美元的巨頭,但在泡沫破裂時股價同樣暴跌超過 90%。投資於正確的技術並不保證獲利,時機和估值同樣重要。

循環融資疑雲:NVIDIA 與 OpenAI 的利益迴圈

Burry 的警告可能也針對 AI 產業中日益明顯的循環融資結構。NVIDIA 投資 OpenAI,OpenAI 再向 NVIDIA 購買 GPU,這種資金流向的自我循環引發了對真實需求的質疑。當供應商同時是客戶的投資人時,交易的商業合理性就變得模糊。

這種結構在泡沫時期屢見不鮮。2000 年網路泡沫時,電信設備商向網路公司提供設備貸款,再將這些貸款證券化出售,創造出虛假的需求和收入。當音樂停止時,整個循環崩潰。類似的警訊在當前 AI 產業中若隱若現:數據中心建設熱潮、GPU 需求爆發、估值飆升,但實際產生可持續收入的 AI 應用仍相對有限。

Bank of England 的警告正是針對這種結構性風險:當市值增長遠超盈利增長時,當資本支出主要流向內部循環時,當估值基於遙遠的未來假設時,修正往往突然且劇烈。

歷史迴聲:鬱金香到次貸的泡沫基因

Burry 透過比利時畫家小揚·布魯蓋爾的《鬱金香狂熱諷刺》作為 X 橫幅,連結 17 世紀鬱金香泡沫與今日 AI 狂熱。根據 Moomoo 報導,Burry 旗下 Scion Asset Management 今年初已賣出多數美國科技股,改用看跌期權布局,並小幅轉向中國科技巨頭。

這種「遠離核心、等待修正」的做法與 2008 年前夕他放空次貸的思路如出一轍。當時 Burry 發現次級房貸市場的結構性缺陷,買入信用違約交換(CDS)對賭房市崩盤。在等待的兩年間,他承受了巨大的業績壓力和投資人贖回,但最終市場證明了他的判斷,Scion 基金獲利超過 700%。

鬱金香泡沫、南海泡沫、1929 年股市崩盤、2000 年網路泡沫、2008 年次貸危機,歷史上的每一次泡沫都有相似的基因:新技術或新模式引發過度樂觀、槓桿和投機放大漲勢、理性聲音被嘲笑為「不懂創新」、最終估值與現實的裂縫無法彌合而崩潰。當前的 AI 與比特幣狂熱是否會重演這個劇本?Burry 的警告值得嚴肅對待。

在狂熱與理性之間保持距離

Michael Burry 的警告再次提醒投資人,技術革命與資金泡沫常如雙生影子共舞。在 AI 榮景與資本饑渴交織的此刻,審慎區分可持續的長期價值與短暫的市場幻影,或許才是避免重演歷史悲劇的關鍵。

「有時,唯一能贏的方式,就是不參與。」這句話在牛市中聽起來像是失敗者的藉口,但在泡沫破裂後回看,往往是最深刻的智慧。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Burry 的策略並非建議完全退出市場,而是提醒在狂熱時刻保持懷疑、在估值極端時降低倉位、在群眾瘋狂時保持冷靜。

最後編輯於2025-11-03 08:29:29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