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降息 美國政府停擺進入第35天——這個數字追平了歷史最長紀錄。
參議院兩黨已經進行了13輪投票,預算法案依然卡在原地,第14輪表決還在路上。這場政治僵局的背後,藏着一套資本市場的經典操作邏輯。
每次政府陷入停擺,華爾街的資金就會進入待命狀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數據很直白:停擺持續4周,經濟損失約70億美元;拖到6周,損失擴大至110億;如果熬到8周,數字會飆到140億。市場恐慌情緒蔓延時,優質資產的價格往往會被嚴重低估——這正是大資金最期待的進場窗口。
對散戶來說,帳戶浮虧帶來的心理壓力確實不好受。但如果把視角拉長,會發現真正有價值的標的——$BTC、$ETH以及科技板塊的核心資產——它們的下跌反而創造了難得的配置機會。
關鍵是不要被情緒牽着走。一次性重倉或者恐慌性離場,都不是明智選擇。更穩妥的做法是分批布局:
當市場因停擺第4周下跌5%時,可以先配置30%倉位;如果到第6周再跌3%,追加40%。用時間成本換空間收益,把市場的情緒波動轉化爲自己的籌碼優勢。
短期內價格受情緒主導,但長線來看,價值終會回歸。大資金算計的是低價籌碼,普通投資者要盯住的,是這些資產的長期潛力。穩住節奏,別被短期波動帶偏——這或許才是穿越週期的正確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