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广场「创作者认证激励计划」开启:入驻广场,瓜分每月 $10,000 创作奖励!
无论你是广场内容达人,还是来自其他平台的优质创作者,只要积极创作,就有机会赢取豪华代币奖池、Gate 精美周边、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丰厚奖励!
参与资格:
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即可报名👇
1️⃣ 其他平台已认证创作者
2️⃣ 单一平台粉丝 ≥ 1000(不可多平台叠加)
3️⃣ Gate 广场内符合粉丝与互动条件的认证创作者
立即填写表单报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丰厚创作奖励等你拿:
🎁 奖励一:新入驻创作者专属 $5,000 奖池
成功入驻即可获认证徽章。
首月发首帖(≥ 50 字或图文帖)即可得 $50 仓位体验券(限前100名)。
🎁 奖励二:专属创作者月度奖池 $1,500 USDT
每月发 ≥ 30 篇原创优质内容,根据发帖量、活跃天数、互动量、内容质量综合评分瓜分奖励。
🎁 奖励三:连续活跃创作福利
连续 3 个月活跃(每月 ≥ 30 篇内容)可获 Gate 精美周边礼包!
🎁 奖励四:专属推广名额
认证创作者每月可优先获得 1 次官方项目合作推广机会。
🎁 奖励五:Gate 广场四千万级流量曝光
【推荐关注】资源位、“优质认证创作者榜”展示、每周精选内容推荐及额外精选帖激励,多重曝光助你轻
10条香港区块链监管环境观察:中短期悲观 长期乐观
作者:岳小鱼;来源:X,@yuexiaoyu111
香港区块链行业之前是如火如荼,最近似乎偃旗息鼓了。
香港币圈如今到底怎么样呢?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住在香港,高频次地和很多香港的朋友和项目进行沟通,逐渐看清楚了香港Web3的监管环境和政策风向。
这里总结为10条。
1 先说结论:对于香港的Web3行业发展,中短期悲观,长期乐观。
2 中短期悲观,是因为监管政策的反复摇摆、左右脑互搏。
不只是中央和港府互搏,港府的行政部门和监管部门也在互搏。
中央要金融稳定性,港府要发展新产业,行政部门要创新,监管部门要保守。
最根本的矛盾则在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全球流动性与政府的强外汇管制及限制资本外流天然互斥。
3 长期乐观,是因为大趋势不可逆,稳定币是真的有价值,尤其对于跨境贸易和跨境支付来说,是一场巨大变革。
同时美国在加快推动加密货币行业的立法,占据了立法权和主导权,早晚有一天其他国家地区会被迫“打开国门”。
只是现在还没有到决策的时候,所以还可以摇摆和观望,不过越往后拖就越被动。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香港至少迈出了关键一步,开了一个口子,后边再逐渐放大即可。
更关键的是,香港依旧是中国的对外窗口或者说金融后门,现在只是关小了一些或者管控强了一些,但是一定要有这个窗口。
4 港元稳定币一期牌照只会给本地财团,最多不超过5张。
京东、蚂蚁退出稳定币牌照申请,核心是因为内地政府担心这些科技公司规模太大,风险难以管控。
当然,对于京东、蚂蚁这些科技巨头来说,香港不给发牌照,那去其他地区申请即可。
作为一个有700万人口的城市,香港的市场规模并没有那么大,而科技巨头们的稳定币业务还是一定要做的。
5 港元稳定币基本难以落地,不只是牌照问题,最大的阻碍是风险管控下业务范围限制。
比如,当前香港稳定币政策的一个最大限制点是:终端用户必须要KYC。
这意味着港元稳定币没有二级市场,只能在白名单地址范围内流通。
这其实是为了进一步限制风险范围,但是也牺牲了稳定币的可用性,最终变成了香港版的“数字人民币”。
6. 虽然港元稳定币不可为,但是RWA却大有可为!
香港的监管逻辑是:基于底层资产来进行分层监管。
稳定币的底层是法币,所以监管要求最高;
其次是金融资产为底层的RWA,可能会被认定为证券;
最后是以实物为底层的RWA,监管要求最低。
7 目前做实物资产为底层的RWA项目很多,而以金融资产为底层的RWA很少。
但是以金融资产为底层的RWA要远优于以实物为底层的RWA,因为实物资产在代币化前需要先金融化,路径长、成本高、收益低。
现在实物资产RWA不透明度太高,实物资产部分基本是黑盒,大多数项目要么是蹭概念、要么有洗钱嫌疑。
8 以前我以为传统金融世界的优质资产是稀缺的、是要被抢购的。
但是和做RWA的创业团队聊完才发现,传统金融世界的优质资产还是非常缺融资来源,可以说优质资产大于资金量。
代币化的价值在于可以降低获取资金的门槛。
9 RWA的演化还是遵循这样的路径:法币上链 —> 债券上链 —> 股票上链 —> 金融衍生品上链 —> 实物资产上链。
法币上链,监管要求太高,也不是小企业可以参与的;
实物资产上链,不是优质资产的资产,上链了也不是优质资产;
而中间部分的标准金融产品上链,空间巨大,是真的解决了资产端缺资金、资金端缺资产的问题。
反过来看待这个问题:监管没有明确、没有落地,其实是对现有币圈从业者的保护和壁垒。
如果等到监管真的落地了,大公司们冲进来,我们又有哪些机会呢?
所以现在是很好的窗口期。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摇摆的人在退出,坚定的人在抓紧时间建设,成功的路上从来都不拥挤。
做好技术准备、产品准备,等到监管的发令枪响起时,就可以直接冲刺了。
前提则是,行业的从业者一定是相信这个行业,并且做的项目真的在解决市场的需求和问题。